欢迎来到专业的体外诊断原材料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技术文章>

验证|干扰效应验证的一般考虑因素,干扰效应验证手册 EP.2


干扰检测流程图


进行干扰检测的步骤如图1所示。

* 流程图中使用了五个基本符号:六边形(表示一个流程的开始),箭头(连接流程活动),方框(指定流程活动),菱形(包括一个问题,有备选的「是」和「否」回答),五边形(表示另一个流程),椭圆形(表示一个流程的结束)。

图1 | 干扰检测流程图*


2、对不准确检测结果的贡献


不准确度(总的分析误差)包括三个主要因素:不精密度、方法特定差异和标本特定差异。测量程序的评估经常只估计前两个。标本特定差异(即干扰)通常被视为一种孤立的现象,而不是测量程序的一种可量化的特征。


对干扰的敏感性可导致系统或随机误差,这两种误差都可以作为总分析误差的组成部分进行统计量化。

对于一个特定的患者群体,与更具体的测量程序相比,标本中干扰物质的平均浓度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的差异,这包括在平均差异的估计中。对这一平均差异的个别偏离会造成总的观察到的随机误差。对于某些测量程序,随机干扰效应超过不精密度,成为随机误差的主要来源。


对于单个标本来说,干扰物质会在检测结果中产生与浓度有关的差异。差异的大小随着干扰物质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由于清除或代谢的原因)。由此产生的测量结果的变化可能会被错误地解释为患者状况的变化。


2.1、医学相关性


在实验室医学中,需要从医学角度考虑干扰问题。医学上的相关性决定了分析效果是否被认为是干扰。由干扰引起的误差的大小和方向会影响医疗决策,并且是针对每个测量项目的。

重要:医学相关性决定了分析效应是否被认为是干扰。


2.2、干扰因素


应明确界定拟测量的干扰物质浓度。潜在的干扰物质可能来自以下内源性和外源性来源:


➤   在病理情况下产生的代谢物(例如,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和胆汁淤积性肝炎);

➤   在患者治疗期间引入的化合物(例如,药物及其代谢物、肠外营养、血浆膨胀剂和抗凝血剂);

➤   患者摄入的物质(例如,酒精、滥用药物、营养补充剂、食物和饮料);

➤   由于疾病过程而出现的数量异常的内源性物质(如胆红素、免疫球蛋白和脂蛋白);

➤   在标本采集或处理过程中无意中引入的污染物,如细胞裂解(即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其释放的细胞内容物可能改变标本中被测量质的数量(如钾)或引入细胞内成分(如抗氧化剂);

➤   标本制备过程中添加的物质(例如,抗凝剂、防腐剂和稳定剂);

➤   在处理标本过程中无意中引入的污染物(例如,护手霜、手套上的粉末、血清分离器、采集管塞);

➤   标本基质本身(即与原生标本不同的化学或物理特性[例如,有圆齿的红细胞,或由于标本中的红细胞长时间暴露而导致的糖化作用])。


2.3、检查前的影响


分析前被测量或其浓度的变化通常被称为「检前效应」。尽管这种影响可能会影响实验室结果的医学用途,但它们不是分析干扰。

注:检查前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实验室结果的医学用途,但它们不是分析干扰。


检查前效应的常见例子是:


➤   体内(生理)药物效应,如对药物反应的循环激素浓度的变化;

➤   被测量的化学变化(例如,通过水解、氧化、光分解);

➤   被测量的物理改变,如因极端温度暴露导致的酶变性;

➤   试样的蒸发或稀释;

➤   额外被测量的污染(例如,来自静脉输液);

➤   因长期与血细胞接触而失去某种物质(即红细胞和白细胞或血小板消耗葡萄糖);

➤   从血细胞中释放的分析物(例如,血小板颗粒含量)。


2.4、干扰效应

注:干扰效应是指造成检测结果差异的物质的结果。


识别来自干扰物质的误差是通过筛选干扰效应来完成的,然后在必要时通过配对差异研究来量化干扰效应,这部分内容我们将会在后续文章中专门讨论。


在配对差异研究中,准备好的基础标本包含潜在干扰物质,而准备好的对照样品不包含,所有其他潜在的干扰因素在基础标本和对照样品中保持不变。干扰的计算方法是准备好的基础标本和对照样品之间的差异。


在某些情况下,对照样品可能含有一定量的内源性干扰物质(即该物质在患者群体中的平均浓度,而该标本正是从该群体中获得的)。


一些测量程序对干扰物质的平均浓度进行补偿或校正,以便在患者群体中减少干扰效应。典型的方法包括样品预处理、空白、基于血清的校准和数学校正。在使用这些类型的校正时应注意;当患者标本中的干扰物质浓度大于或小于整体人群的平均浓度时,就会出现误差。

重要:一些测量程序对干扰物质的平均浓度进行补偿;当患者标本中的物质浓度高于或低于平均浓度时,就会出现误差。


2.5、干扰的机制


分析过程可能在几个方面受到干扰物质的扰乱:


➤   化学假象:干扰物质可能通过竞争试剂、抑制指示器反应或通过络合/沉淀改变被测量的形式来抑制反应。

➤   检测假象:干扰物质可能具有与被检测和测量的被测量相似的特性,如荧光、颜色、光散射、洗脱位置或电极反应。

➤   物理假象:干扰物质可能会改变试样基质的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强度,导致被测量浓度的明显变化。

➤   酶的抑制:干扰物质可能通过封存金属活化剂、与催化部位结合或氧化重要的巯基而改变酶(被测量或试剂)的活性。干扰物质也可能在基于酶的测量过程中竞争一个关键底物。例如,红细胞释放的腺苷酸激酶与肌酸激酶竞争二磷酸腺苷,因此在一些测量程序中被错误地测量为肌酸激酶。

➤   非选择性:干扰物质可能以与被测量相同的方式发生反应。尽管一些专家将非选择性与干扰区分开来,但其对实验室的实际影响是一样的。一些常见的例子是酮酸在碱性皮氏肌酐测量程序中的反应,以及硫酸茚三酮在一些重氮胆红素程序中的反应。

➤   交叉反应:结构上与抗原相似的干扰物质在免疫化学测量程序中可能与抗体发生「交叉反应」,这是一种非选择性的形式。例如,可的松在一些可的松程序中被测量。交叉反应的程度被认为是衡量一种免疫化学方法的灵敏度,但它不是衡量其对干扰的敏感性的有用措施。

➤   水的置换:非水物质(如蛋白质、脂蛋白)通过置换水基血浆体积而影响基于活性的测量。当被测量浓度在水部分不能准确测量时,这些影响可被视为干扰。

➤   添加假象:干扰物质或额外的被测量可能来自细胞(例如,细胞裂解释放的钾)或静脉注射液。注:在本准则中,从细胞中释放的分析物不会被视为测量程序的干扰物质。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在后台给我们留言,或者加入我们一起讨论,若觉得文章不错,也请关注我们,以免错过后续更新~



来源:诊断科学

声明:本平台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