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上两篇文章当中,我们阐述了如何设定性能指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论证可行性的不同方法。
鉴于性能指标已经到位,初步设计已经完成,我们想知道是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
可行性的证明在概念上很简单,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定义。如果我们在可行性评估中达到了一系列的性能目标,那么为什么不立即发布产品呢?
另外,如果性能目标没有达到,推迟下一个开发阶段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进度不必要地滑坡。
可行性曾经是比较容易概念化的。
在过去,检测方法通常是使用研发科学家专门制作的「小试批号」试剂而不是制造的试剂来开发可行性。
如果达到了性能目标,检测就被转移到制造部门,制造部门的任务是制造出能通过性能目标的试剂批次。
今天,这种区别往往是模糊的。例如,需要芯片技术的检测方法是在生产过程中开发的,即使是为了进行可行性评估。可行性批号和销售批号之间的唯一区别是批量大小。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必须决定如何处理在可行性评估期间收集的数据。
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对这一点是有帮助的。从概念上讲,我们认为可行性是对「能不能做」这一问题的回答。
虽然这有时是一个合适的问题,但对于许多检测来说,更常见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能做」?
在这两种情况下,数据显示,该测定要么达到了可行性目标,要么没有达到。
如果可行性没有达到,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变成了「实现目标的计划是否可信」?
该计划可能包含诸如「我们需要使用更灵敏的放大器」、「我们没有添加足够的酶」、「我们有初步证据表明Triton X-100可以消除气泡问题」等语句。管理层评估这些计划的能力在高效的产品开发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谨防技术管理员。
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要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需要有足够的技术理解水平。技术管理员一词用于指那些在技术上没有资格回答这些问题的管理人员。技术管理员普遍存在于组织中。符合这一描述的人的一些行业例子如下:
研发部门的副总裁向公司总裁报告。总裁接受的是商业培训,而不是科学培训,因此作为研发的技术管理者;
一位负责研发的副总裁接受的是生物化学家的培训。但他却管理着所有的研发部门。他在工程方面的能力很有限,所以他在研发的工程方面充当技术管理员;
一个经理领导一个他或她在技术上不合格的部门。我们不会列举他们在位的可能原因。
✔
上述技术管理员的前两种情况不是贬义的,而第三种情况是贬义的。
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缺乏技术理解都会在评估可行性和其他许多情况下造成问题。
做出决定的权力并不意味着这个决定会是正确的,甚至不意味着决策者有足够的知识来明智地探讨这个问题。技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以下任何一种方式对技术问题做出决定:
1. 忽视技术问题,将决定建立在关系等其他理由上;
2. 让主要技术人员单独做出决定。这是无监督的方法;
3. 召集一名或多名技术专家,建议做出决定。
通常情况下,第三种选择是最合适的。就像在财务建模案例中一样,为决策提供书面理由可以改善决策,并可以使决策的质量不断提高。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在后台给我们留言,或者加入我们一起讨论,若觉得文章不错,也请关注我们,以免错过后续更新~
来源:诊断科学
声明:本平台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