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临床标本,这其中不乏有一些不合格标本,比如溶血、脂血等,这些标本都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干扰,今天我们主要来谈一谈溶血到底会对生化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由于红细胞脆性较大,血液标本采集、分离等过程中稍有不慎,均可引起标本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下面我们对溶血发生的原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进行总结。
溶血的原因
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时血清项目:
Fe、AST、ALT、LDH、HBDH、K、TP、DB、CHE、CK、CK-MB、-P、Mg、Urea升高,TB、UIBC、GLU、UA、HDL-C、CO2、Na、ALB、AMY、TBA、Crea、CI、Ca、GGT降低。溶血对酶类、电解质和胆红素影响最大, LDH、HBDH、CK、CK-MB、AST 5项心肌酶测定随溶血程度加重增高显著,其中LDH升高最明显。
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机制
溶血对不同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机制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细胞内含量高的血红蛋白、酶类、离子、有机物等,溶血后细胞内的物质顺浓度差溢出,使测得值明显升高;相反,红细胞内浓度极低的物质,如脂蛋白、胆固醇酯、钠等随溶血,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作用,使测定结果明显下降; 2)细胞内、外液成分之间反应的干扰; 3)有色物质对吸收光谱的干扰,造成吸光度和散光度产生较大的误差,当被测溶液的颜色与有色物质的颜色接近时发生正干扰,而与有色物质的颜色相差较远时产生负干扰; 4)溶血标本中血红素中的正铁离子,可被试剂中的氧化剂(如亚硝酸钠)氧化成为黄色的高铁血红素,对两点比色法造成干扰; 5)溶血引起稀释的负干扰和Hb增加吸光度的正干扰相互作用形成综合干扰。
溶血标本的处理与评价
为减少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旦发现标本溶血,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主动与临床联系,结合临床首先排除体内溶血的可能。若不是体内溶血,建议重新采集标本。
来源:MIR医学仪器与试剂
声明:本平台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