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体外诊断原材料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生化试剂国产化率早已超过70%!但核心原料国产化水平触目惊心!

来源: 竞逐IVD原料江湖    作者:古井秋筠



近年来,生化诊断市场处于一片红海,话题度和关注度是比较低的,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大部分生化厂家日子难过。相比其他热门细分赛道,生化厂家的浪花越来越小,偶尔的一点涟漪,也很快消散。



绞尽脑汁,只依稀记得几个月前,九强和罗氏合作几个所谓二代生化试剂项目;然后就是前几天传出新产业和中生北控牵手的消息。正如其他公众号指出的,新产业目前市值约300亿,中生北控港股市值2.5亿,差距悬殊,这不能不令人感慨,后者可是中国IVD曾经的带头大哥啊!


中生北控的境遇可说是当下国内很多依然以生化试剂为主营或惟一业务的厂家的真实写照: 项目饱和推陈出新几近停滞、成熟市场格局固化破局艰难赛道内卷低价竞争利润缩水再加上始终高悬的集采预期估值看的是未来,而很多生化厂家只剩英雄迟暮的背影……

如此困境,我相信很多生化厂家是不甘心的,虽处弱势,但毕竟是百亿以上规模的细分市场且不可或缺;作为上游原料搬砖者,我们也心存不甘,因为我们深知,虽然生化诊断试剂的国产化在数年前就已超过70%,但生化试剂核心原料整体的国产化水平依然低下。现实的情况当然远比这一句话要复杂得多。所以在此详细聊聊生化试剂核心原料国产化的现状和挑战。

根据检测原理,生化诊断试剂主要分两类: 酶生化试剂和胶乳比浊试剂。先说后者,它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原理,通过包被胶乳微球放大信号。所以理论上其它免疫诊断平台的项目都有机会做成胶乳比浊试剂,事实上现在生化平台所谓的新项目绝大部分就是这么移植过来的。胶乳和抗体(少数项目是抗原)占据试剂主要成本。比浊抗体,包括多抗和单抗,国产化比例倒是很高,个人认为超过80%,根本原因在于比浊平台抗体用量大,对抗体的成本要求非常苛刻,进口品牌一般用不起。早些年有不少厂家去国外海淘兔多抗、羊多抗,到如今试问还有几家成规模的生化试剂公司没有自己搞过一点“养殖业”?因此我们看到,在胶乳比浊市场,进口多抗占有率越来越低,以前的主流供应商比如DAKO存在感也越来越弱。至于单抗,进口品牌的成本从一开始就会让生化试剂厂家望而却步,只能转向国产,试问有几家进口单抗初始报价会在¥100/mg以内

胶乳微球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一言以蔽之: 国产化率极低,几乎被JSR, Merck, Agilent, Bangs完全垄断。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产品不光性能可靠稳定,成本也能满足试剂厂家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国产微球要想突破,除了提升性能,还要显著降低成本。但事实是国产胶乳微球的性能一直不尽如人意,自然销量有限,从而导致生产规模无法扩大,也就无法获得显著的成本优势。这里顺带提一句,国内IVD原料企业绝大部份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北上广深杭,以及苏州、南京、武汉、厦门、珠海等,人力成本很高,所谓的国产原料“白菜价”,一定是很大规模量产后才能达到的水平。因此没有销量的支撑,国产价格未必比主流进口便宜,至少不会有显著优势。

接下来说说酶生化试剂,其核心原料: 生化酶、辅酶、显色底物,它们的国产化率跟胶乳微球类似,顶多高那么一丢丢。酶生化项目都是二三十年的成熟项目,每个项目的方法学和检测原理是固定的,但各不相同。也就是说,相比于胶乳比浊试剂中胶乳+抗体+阻断剂的通用构成,酶生化各项目的核心原料可以完全不同,而且品种更加多样。比如酶法肌酐,核心原料包括肌酐酶、肌酸酶、肌氨酸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还要配套的缓冲盐和防腐剂;再比如CK-MB,核心原料彻底换了一套: 己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辅酶II、磷酸肌酸、N-乙酰半胱氨酸、双腺苷五磷酸、AMP、ADP、CK-MM阻断抗体等,同样还需配套的缓冲体系和防腐剂。即便是生化诊断已然式微的今天,相当数量的生化试剂厂家依然无法自产酶法肌酐和CK-MB这两个在国内临床有着天量需求的项目。所以,酶生化试剂的特点在客观上给原料国产设置了更大的障碍,其一、每个项目的原理不一样意味着替换原料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从头攻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很多化学发光厂家的抗体偶联工艺是作为保密的平台技术交由专人统一负责的,各个项目的研发人员只负责对偶联好的抗体-磁珠、抗体-酶/发光底物进行流水线式的验证。抗体的替换相对容易,因为单个项目中只涉及这一种原料。其二、酶生化试剂中原料品种的多样性意味着个别品种的国产化意义不大还是以上文的CK-MB为例,其中所用的辅酶至少在5年以前就有较为可靠的国产供应商,但其余数种核心原料只能依赖进口,在这种情况下,试剂厂家会为了这单个原料的国产化去对整个试剂做耗时费力的调试和验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时也,势也!不得不说,酶生化原料的国产化一直没能获得好的市场机会,十余年前国产生化试剂厂家起步阶段天时最佳,无奈当时基本不见国产原料的踪影;现如今国产酶生化原料多起来之后,试剂厂家却有心无力。未来还有机会吗?个人觉得,不算乐观,但还是要心存希望。就像咸鱼,只要肯加油,也是能翻身的。再者,去年安徽集采首先砍向了化学发光,意外却也合理,难道管理层不清楚化学发光利润高吗?生化试剂厂家倒是长舒一口气,但是当未来靴子真的落地时,酶生化原料的国产化可能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来源:竞逐IVD原料江湖  

声明:本平台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返回顶部